【舜耕人物】竭尽全力 无愧青春——记淮南师范学院2003届校友魏艳

发布时间:2023-11-08浏览次数:863

 作者:徐心宇 审核:杨智军 上传:刘娜 发布:唐莹

魏艳,女,1981年生,汉族,安徽淮南人。淮南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英语教育专业2003届校友。康州州立大学博士,现任美国南康涅狄格州州立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终身教授,研究生导师,现兼任美国堪萨斯大学教学研究中心所属研究员,美国学习障碍专业委员会理事,以及康涅狄格州特殊教育儿童委员会理事。

当梦想被插上翅膀

成为一名优秀的英语教师一直都是魏艳的梦想。犹记得在小时候被问及以后的职业梦想,她的回答一直都很坚定,“我想成为一名教师并期待某一天能站上那三尺讲台。”在梦想的指引下,高考结束后魏艳毫不犹豫的填报了师范类院校。2000年,被淮南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录取后,她带着既兴奋又好奇的心情正式开启了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在师院,她不仅结识了来自天南地北的同学,还结交了志同道合的好友,最重要的是学习并掌握了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必备的专业技能。正是在淮南师范学院,魏艳的梦想得以照入现实。采访中谈及学校对自己的职业规划和帮助,魏艳心中满是感激。在师院求学的日子里,魏艳第一次了解了英语的发音规律,第一次观看了英文版电影,也第一次学习并接触了不同的英语教育教学方法,这些成为她人生道路上的宝贵财富和难以忘记的美好回忆。

一路奔跑逐梦飞翔

毕业后,魏艳进入了淮南市第十三中学成为了一名英语教师,主要教授初中和高中的英语课程。授课过程中,魏艳切实感受了教学方法的重要性,尤其是针对有学习障碍和学习困难的学生。这些学生往往很努力但不得要领,导致学习兴趣的下降直到放弃学习。为帮助有学习困难的学生,她每天早出晚归;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倾尽全力,努力做好自己分内的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绩。

偶然的一次机会,魏艳作为陪读家属去了国外。在国外,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生活和学习困难重重。为提高英语,她每天都去社区上ESL课,同时积极准备托福和GRE考试。同年,魏艳申请上了教育学院的研究生并得到进入大学学习的机会。由于中美文化和教育背景的差异,研究生第一年也是最困难的一年。所谓笨鸟先飞,认识自己的不足之处才能更好地成长。为了赶上学习进度,她每天泡在图书馆,反复听复杂句式直到听懂为止,熟读和背诵专业词汇,面对不了解的专业书籍就不停的翻直到每个单词,每个句子甚至每本书都看懂并烂熟于心。还记得在零下20多度的冬天,在没有校车的周末只能步行半个多小时去图书馆,极低的气温导致眼睛睁不开,眉毛和睫毛都结了冰。即使如此恶劣的环境也没有阻止她追求梦想的脚步,她深知想要成为更好的自己,只能不停的努力向前,因为梦想的实现没有捷径。

沐光而行心有暖阳

为了更进一步完善知识体系,帮助有学习困难的学生,魏艳进入了康州州立大学教育心理专业开始了博士学习。基于之前的教学经验,她的主要研究方向为英语的教学方法以及帮助有学习障碍的学生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读博期间她秉承初心,努力学习不同教育体系下的先进教学方法,认识并接触了新的科研理论,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积极参与研究项目累积经验。她先后参与了不同导师团队的科研课题并发表了多篇文章。读博的最后一年,因为同时忙碌3个科研项目和毕业课题,每天只有3-4个小时的睡眠时间,充实且目标坚定的生活让她感觉离自己的梦想又近了一步。最终,魏艳以优异的成绩从康州州立大学毕业并取得了博士学位。

毕业后,魏艳获得了南康州州立大学的助理教授职位。她努力学习掌握专业知识,申请科研课题,发表文章;参加学术报告以了解前沿的学术讯息,努力的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在某次的一个国际会议讲座中,魏艳结识了来自于堪萨斯大学的教授。通过交流,双方发现了彼此共同的科研兴趣和爱好,成为了很好的合作伙伴,魏艳和堪萨斯大学教授一同成功申请到了美国教育部旗下专项课题基金,并正式开启了为期五年的学术合作。谈起科研和合作心得,魏艳补充道:“科研是一个合作的过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板。一个优秀的科研团队可以互相补充不足之处使得科研团队发挥“1+1大于2”的功效。合作的前提是知识互补,这是一个累积的过程。所以认真阅读文献以及不断提升和完善科研技能和学术水平才能为下一次更好的合作做好充分的准备,因为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教育是一个相对公平的舞台,也是梦想启程的地方。只要坚持梦想,付出行动总会有所收获。” 魏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以梦想为根基,用汗水灌溉,坚持梦想让其生根发芽。而这些,源自于母校对她的谆谆教诲和细心栽培,源于母校对她的教育理念潜移默化的影响,也源于大学期间母校提供的平台,让她的梦想得以展翅翱翔。